2010年11月5日
【罪與罰】討論題綱(3)
閱讀範圍:《罪與罰》第三部 迷惘
(1)經過第三部所描述的事件之後,杜妮雅對魯金這個人有何看法?
(1-1) 杜妮雅在來到彼得堡之前,是否相信她婚後至少可以和魯金保持著彼此的尊重?
(1-2) 拉茲米亨第一次見到杜妮雅時是在拉斯科尼科夫住的地方,並且當夜送她們母女兩回旅館。第二天一早拉茲米亨去到旅館細述拉斯科尼科夫的事給這對母女聽,且小心而彷彿尊敬地提到魯金這個人,結果這一對母女都為此感到驚訝。
(1-3) 杜妮雅剛看到魯金的字條時,相不相信魯金對他哥哥的指控(「以殯葬為藉口送給該醉鬼的女兒,一個不守婦道的女子。」)?有沒有打算要哥哥迴避跟魯金見面(一如魯金所要求的)?
【罪與罰】討論題綱(2)
閱讀範圍:《罪與罰》第二部 罪愆
(1)男主角拉斯科尼科夫為何說:根據魯金的理論,殺人是被允許的?
(1-1) 蘇格蘭經濟學家、哲學家亞當․斯密(Adam Smith,1723-1790)的《國富論》
主要論點是什麼?
主要論點是什麼?
(1-2) 魯金有關「你如果愛人,首先就得先愛你自己」的哪一段談話跟《國富論》有何關係?為何這一段談話可以被用來推論說「殺人是被允許的」?
(1-3) 魯金一邊提倡《國富論》與邊沁(Jeremy Bentham,1748-1832)的功利主義,一邊在談話中質問偽造債券的世界通史講師:「可是道德呢?也可以說,做人的原則」。這兩個看起來矛盾的主張裡,魯金真正信服的是哪一者?
2010年10月29日
罪與罰(5) 10/29 錄音
討論提綱(2)
(4-1) ~ (4-4)
拉斯柯尼科夫如何從與人疏離,理性抽象的人轉變到能感受到被愛與被人需要
拉斯柯尼科夫對比當代社會的意義
- 富裕社會用物質支撐功能,使人失去活下去的理由
- 產生情份就不可或缺
- 在別人的需要中看到自己活下去的意義
人如何度過中年意義感失落的危機
- 珍惜與他人的情感連結 - 找到金錢以外的人生奮鬥目標
杜斯托也夫斯基的小說與基督教宣教文學的差別在於掌握人性, 細膩鋪陳人性複雜的情緒與前後轉變的過程
好的小說為人開展生命的出路
-20101029.
2010年10月23日
2010年10月16日
2010年10月10日
人活著為什麼 10/8 錄音
錄音摘要:
- 參加讀書會帶給自己的改變
- 人活著為了甚麼
- 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
- 擁有自己想要有的能力
- 人想要甚麼?
- 不追求名利 追求甚麼?
- 比名利更好的快樂在哪裡
- 為什麼要讀書? 讀小說的目的
-20101008
訂閱:
文章 (Atom)